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来我司讲学
5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应邀来我司讲学,并作了题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牟思伦主持。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教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全球最大的赌钱网部分教师、员工代表共300余人聆听了报告。
俞可平首先从雾霾、地铁安检、城管困境、PX事件等引出了社会治理问题,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人类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俞可平认为,统治与治理在权威主体、权威性质、权威来源、权力运行向度以及作用范围等五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治理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相对于国家的统治体制而言,治理体制更多体现工具理性。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
俞可平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以下五个标准:一是制度化,即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协调,即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
俞可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了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
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俞可平提出了六点举措: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四是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五是要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六是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牟思伦在总结陈辞中指出,俞局长的报告结合现实对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细致的梳理,深刻解读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为广大师生客观而理性地关注国家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和分析视角,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有深度、有内涵的学术报告。
俞可平,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现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教授或研究员,曾任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比较政治、中国政治、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出版和发表的著作包括:《增量民主与善治》、《民主与陀螺》、《民主是个好东西》、《敬畏民意》等。 (赵付科)